百老汇音乐剧《汉密尔顿》(Hamilton)影像版于独立日周末在Disney+频道播放,最初的几场戏将把你拉回到两个不同的时期。台上那些穿着马裤和铜扣大衣的人属于年的纽约。那个时候,一个19岁少年刚从加勒比前来,这个“私生子、移民、妓女的儿子”正是本剧同名主人公,他行动起来,把握机会,和一群反英革命党人联手,最终成为乔治·华盛顿(GeorgeWashington)的亲信,以及10元美钞上的人物。

然而这个汉密尔顿也属于年的纽约,饰演者林-曼努埃尔·米兰达(Lin-ManuelMiranda)充满无尽活力和狡黠魅力,同时也是该剧的词曲和同名书籍作者。这个影像版于当年6月在理查德·罗杰斯剧院现场演出时拍摄,导演为托马斯·凯尔(ThomasKail),摄影师为德克兰·奎因(DeclanQuinn)。虽然严格来说算不上纪录片,但影片的确是在记录当时的情景。它唤起了纷乱的思想、辩论、梦想和假设,在当下,它们就像18世纪末的阴谋和思想交锋一样难以捉摸。

《汉密尔顿》于年初在公共剧院首演,之后搬到百老汇,然后进入到美国流行文化的各个领域。它可能是奥巴马时代进步、多元爱国主义理想的最高艺术表达。

黑人和拉丁裔演员扮演开国元勋和他们的盟友——戴维德·迪格斯(DaveedDiggs)扮演托马斯·杰斐逊(ThomasJefferson)和拉法叶侯爵(MarquisdeLafayette),克里斯托弗·杰克逊(ChristopherJackson)扮演乔治·华盛顿,小莱斯利·奥多姆(LeslieOdomJr.)扮演汉密尔顿的死敌亚伦·伯尔(AaronBurr)——这不仅仅是一种包容的姿态。(乔纳森·格罗夫[JonathanGroff]将英王乔治三世根本的、难以磨灭的白人特质呈现了出来。)这部剧巧妙地融合了嘻哈音乐、音乐剧歌曲和各种风格的流行乐,向世人表示:美国历史是一本打开的书,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能力把自己写进去。

第一任财政部长、美国银行体系的设计师亚历山大·汉密尔顿,正是米兰达为这一信念选择的化身:一个身无分文、缺乏人脉的局外人,纯粹凭借头脑、才能和魄力,将自己推向了国家叙事的中心。米兰达和他的主人公有着同样的雄心和智慧,把汉密尔顿变成了现代美国人理想的化身。他唱道,就像他的国家一样,他“年轻、好斗、饥渴”。

他崛起的故事融合了个人与集体的奋斗。尽管他的自尊心有时显得很滑稽(他有一句搭讪的台词是“我第一流的头脑”),然而汉密尔顿并不仅仅从个人角度来衡量成功。而这正是伯尔最大的缺点:他追逐权力和威望,却不肯承担风险,也不为任何原则献身。但汉密尔顿希望有所作为,以此留下自己的印记。自我成就和建设国家对他来说是一体两面的。

《汉密尔顿》是历史想象的辉煌成就,并不能等同为一堂历史课。米兰达像莎士比亚借鉴《霍林希德编年史》(Holinshed’sChronicles)一样,运用罗恩·切尔诺(RonChernow)的“老爸文学”大部头巨著,作为人物、轶事和戏剧素材的宝库。这部剧的奇妙之处在于,它把那些早已死去、被传奇笼罩的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令人对他们产生同情。在这个版本中,特写镜头和摄像机运动增强了表演者的魅力,增加了一种亲密感,弥补了不能亲临现场看戏所失去的激情。

能言善辩、花花公子般的杰弗逊,是衬托汉密尔顿的最佳人选:他的对手,与他智力相当的人,他在构建新政治秩序过程中的一个有时不大情愿的合作者。尽管汉密尔顿不喜欢华盛顿称他为“孩子”,但在汉密尔顿的生活中,这位国父也充当着温暖中带点严厉的父亲形象。奸诈的伯尔可能是这幅画卷中最具莎士比亚色彩的人物——一个被自己的失败所折磨、最终走向毁灭的天才。

公共事务并非推动《汉密尔顿》前进的唯一力量。我没有忘记斯凯勒姐妹,她们拥有一些最精彩的曲目,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这类事业之中固有的父权与伟大男人倾向。米兰达将酝酿革命的故事和随后的国家早期党派斗争编织进一部拥有自身政治含义的求爱、婚姻、友谊与通奸的编年史。安吉莉卡·斯凯勒(AngelicaSchuyler,由蕾妮·伊莉斯·戈德斯伯里[RenéeEliseGoldsberry]精彩出演)是三姐妹中最年长的一位,她是一位自由思想家和女权主义者,受制于所在时代和阶级的女性选择的狭隘性。她的妹妹伊丽莎(Eliza,菲利普帕·苏[PhillipaSoo]饰)嫁给了亚历山大,她的歌曲感情丰富,使她没有沦为一个消极、痛苦的形象。

然而,个人和政治并没有完全平衡。“我们能回到政治上来吗?”在汉密尔顿的家庭生活经历了一段特别阴郁的插曲后,杰斐逊这样要求,人们很难不去分享他的不耐烦。传记般的细节对于这部剧的结构和质感来说是必要的,然而为它赋予动力的是那些内阁辩论和传单大战、华丽的言辞和幕后交易,以及自治的荣耀与复杂。

再说一遍:这不是教科书。里面有自己的发挥。可以找到错谬之处。蓄奴问题没有被忽视,但该剧设法让它滑向边缘。汉密尔顿认为杰斐逊拥有奴隶是有失诚实的表现(“你的债务得到偿还,这是因为你不为劳动支付工资”),但是华盛顿蓄奴的问题却没有出现。

最重要的是,激发了《汉密尔顿》的,是一种对美国实验自我修正潜力的信念,一种古老而高尚的理念:从一段充满暴力、不公正和矛盾的记录当中,可以塑造出一段有用的过去——以及一个更完美的未来。这一愿景的乐观主义,透过米兰达丰沛的情感表达出来,显得格外鼓舞人心。

这也同样令人心碎。过去几年带给我们,或者说再次确认的一个教训是,根本没有什么“过去的好日子”。我们不能回到年、年或任何其他年份,以此逃避当前困扰我们的失败。这部四年前上演的《汉密尔顿》,如果不带怀旧的眼光去看,会让人觉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有活力、更有挑战性。

它的核心问题——“谁活下来,谁将死去,谁来讲述你的故事?”——就摆在我们面前。它的歌词里充满了鼓励和谴责。这些年来,剧中的很多段落曾经浮现在我的脑海,然而此时此刻,我无法忘记《最后一次》中的歌词,它逐字逐句取自由汉密尔顿代写的华盛顿告别演说。当即将离任的总统歌颂“与我的同胞们愉快地分享自由政府治下完善法律的温暖”时,我无法不流下眼泪。

《汉密尔顿》

PG-13级。含有残酷政治情节。片长:2小时40分钟。Disney+观看。

来源:纽约时报

作者:A.O.Scott是联合首席电影评论家。他于年加入《纽约时报》,并为《纽约时报书评》和《纽约时报杂志》撰稿。他还是《评论,让生活更美好》一书的作者。

翻译:晋其角

原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zhisf.com/amedsz/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