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笔:小木定稿:心妈全文字数:约字阅读时长:约7分钟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曾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也许大家还记得综艺《少年说》中,那令人揪心的一幕:女孩泪流满面,控诉母亲为什么总是要拿自己和同学比较,而自己的努力,妈妈却从来都看不到。然而这位妈妈却认为,如果不打击,以孩子的性格会飘。女孩却觉得自己并不适合打击,妈妈的话会让自己感到自卑,但母亲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最终女孩也没能说服妈妈,哭着跑下了台。后来这件事上了热搜,许多人纷纷留言,认为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中国的孩子,有多少是从小被打击大的?又有多少人一直承受着父母的语言暴力?为什么家长如此热衷于指责自己的孩子呢?为什么家长总是打击孩子据美国爱荷华大学一项研究可知,父母每天对孩子所说的话中,只有不足20%的为正面表述。平均每个孩子每天会接收到超过条负面信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1.“打压式”教育思想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教育思想层出不穷。由于社会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推崇“打压式”教育、“激将式”教育模式。“打压式”教育思想的风行,导致许多家长对“棍棒底下出孝子”深信不疑。怀着“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你长大了就明白了”等想法,理所当然地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动辄对孩子大肆责骂。2.父母的错误认知有些家长担心过多地鼓励会让孩子骄傲自大,结果矫枉过正,一点点地摧毁了孩子的信心。有些家长怕孩子以后经不起挫折,于是过早地给孩子施加过量的打击和挫折。也有些家长性格暴躁,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孩子稍有过错就大肆打击。家长的种种错误认知,不但没有帮助孩子成长,反而给孩子的内心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什么是“指责型”父母“指责型”,即倾向于通过指责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强调自己的控制欲。在这种人格的影响下,父母常常表现为,通过语言形式向孩子传达自己的不满与愤怒。他们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习惯从自己的角度指控孩子的不足。指责型的父母,看不到孩子的进步与获得的荣誉,反而常常夸大孩子的不足,以带有强烈语气的形式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试想一下,如果孩子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得了98分都要被父母教训的环境里,父母甚至会指责他为什么不能像别人家的孩子一样拿满分,却看不到孩子拿到98分的努力和付出。这样的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该承受多大的压力与伤害?指责型父母,常常会将孩子的缺点与别人家孩子的出众之处相提并论,以此来打压孩子。他们常常说“你看看人家”、“别人都行,你怎么这么差劲”,这些语言暴力常年环绕在孩子身边,给孩子带来持久的心理伤害。语言暴力对孩子的伤害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一书中写道:“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父母随意的几句话,看似轻描淡写,却可能在孩子心里刻下永不愈合的伤痕。语言暴力可能并不像身体暴力那样直接呈现出来一道道疤痕,一条条血迹,但它并非没有伤害,只是以极其难以磨灭的形式刻在孩子的眉间心头。知乎上有这么一个问题:被父母骂得想自杀是种什么体验?高赞回答中有这么几条,“她真的很擅长反反复复地毁掉一个人。”、“他们从来没想过,我为什么会变这样。”、“当哭到虚脱的时候,他们看着你,说:犯什么神经?”答案看起来都好简短,但其中的痛苦与悲哀却如此轻易地为人所知。甚至有一条说到体验就是“看到每一条回答,都能够感同身受。”家长的语言暴力在经年之后,都让人难以释怀,甚至深深地影响了孩子的性格和命运。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证实:当一个人遭遇语言暴力时,他所承受的情绪痛苦几乎与身体疼痛等同。有些家长不能理解,只是骂孩子几句,怎么孩子就能“记仇”那么久。试想一下,一场让你鼻青脸肿的暴打能那么轻易地忘怀吗?那种疼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是建立在无视孩子自尊与努力的废墟之上的。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也有相关实验,它认为言语暴力很容易影响到孩子的大脑发育。如果长期处在备受指责的环境中,孩子的大脑会发育为“求存模式”的结构,导致孩子形成懦弱自卑的性格。许多孩子由于从小一直遭遇父母的言语暴力,即使长大后获得他人的青睐与赞美,也很难相信自己值得得到这一切。也有的孩子会很容易受到欺骗和“洗脑”,自觉将操纵自我的权力从父母转移到他人手里,懦弱不堪,不敢独自面对生命。古人云:“赠人以言,重于珠玉;伤人以言,甚于刀剑。”有的孩子便将那些伤人的话炼为利刃,伤人伤己,人生也滑落深渊。有研究显示,40%以上的青少年罪犯都经受过父母的语言暴力。“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什么都不会”、“你是猪脑子吗”等伤人的话,几乎自然地如同喝水吃饭一般,充斥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指责型”父母没有赠给孩子金玉良言,反而催促着、推攘着孩子陷入人生的泥潭,还要站在岸边哭诉自己的不幸与悲惨,认为孩子丢了自己的脸。他们却从未想过,孩子手上的利刃,可是父母自己一把把递过去的,孩子身陷的泥潭,也是那一步步的伤害埋下的坑。不要再以爱为名,以言语为武器,葬送孩子的将来与现在了。家长如何避免用语言暴力来伤害孩子培养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比起修补一个满心旧伤的成年人总要容易一些。1.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每个孩子都是小小的星辰,只有找到正确的开关,星星才会发光。与其指责孩子一无是处,不如帮助孩子找到他人生的开关。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陪伴孩子塑造其自信与勇敢。有些家长总是为孩子“不务正业”大发脾气,他们认为孩子就应该老老实实地读书考试,成绩高就是优秀。但也许是我们一直以来局限了优秀的定义呢?要知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指责孩子之前,家长不妨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不要轻易否定孩子的兴趣与努力,而是发掘其闪光之处。2.不要吝啬必要的鼓励溢美之词虽然不必,但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却必不可少。当孩子有所进步时,家长的正向鼓励往往会让孩子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渴望获得成就,激发孩子的进取心和自信心。在孩子遭遇挫折和失败时,也不要将孩子贬得一文不值,用难听尖利的话摧毁孩子的自信。孩子在情绪的低谷时更需要的是陪伴与理解。谁能不犯错呢?谁又能一直完美呢?扪心自问,父母就是完人吗?一味苛求孩子的完美,最终得到的不是孩子的心灵叛逃,就是一具精致却没有灵魂的傀儡。3.聆听孩子的想法“指责型”父母的一个特点就是,拒绝改变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强行将自己的意见加诸在孩子身上。试想一下,在生活中,我们会以这种心态对待的,除了没有自我意志的玩偶和用具,还有什么呢?这真的是对待一个独立个体该有的态度吗?因此,家长要学会聆听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远远地,高高在上地俯视,对孩子指手画脚,肆意批评,要知道高处不胜寒的道理。弯下腰,倾听孩子的心里话,接收孩子给予的反馈,才是父母应该做的。结语阿黛尔·法伯曾说,“永远不要低估你的话对孩子一生的影响力。”金玉良言益处多多,伤人的话却恶意满满。不要做“指责型”的父母,让孩子无路可走。不妨少一些语言暴力,多一些鼓励赞美,让孩子健康发育,快乐成长。(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这里是心妈聊教育,在这里你能发现最实用、最有意义的育儿知识想要了解更多育儿知识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zhisf.com/amedyl/1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