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在进行中。

马恩河战役于年底爆发,挫败了德国施里芬计划——迅速解决西线战场的计划。

尽管协约国保住了巴黎并逼退了德军,但并未将其击溃。

而随之而来的是堑壕战争的规模扩大。

奥斯曼帝国一向是英国传统盟友,在当时却因德国外交攻势转向同盟国方面。

这导致黑海航道被封锁,对俄罗斯援助受到严重影响,并可能导致协约国失败。

为此,英法提出“外围战略”,旨在直取奥斯曼帝國首都伊士坦布尔,并将土耳其从戰局中排除出去。

该计划需要打开达达尼尔海峡,并在加里波利登陆作为下一步行动。

然而,在2月19日至月18日期间的几个星期内,土耳其倚靠兵力强大、设备雄厚以及要塞炮和水雷等资源对抗联合舰队造成沉重损失,英法墨鱼艘潜水艇沉没,4艘被击伤。

尽管英国最终控制了海峡入口,但登陆已经失去了突然性。

土耳其军队在德国的军事顾问指导下,已经准备好阵地战。

双方的焦点随后集中到加里波利,在陆上控制达达尼尔海峡需要占领加里波利,因此协约国组建了一个由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士兵组成的军团。

该部队总人数近人,并由英国将领汉密尔顿指挥。

对面是德軍桑德斯中将率領土耳其第五集團軍(8.4万人),他是该地区实际总指挥官。

年4月25日晚上,联合部队开始在半岛多个滩头进行登陆行动。

当时并无大规模登陆战认识可供参考,而且缺乏训练有素并瞭解完整这片着名血塗之夜後勤退路不畅通比如说道路狹窄等情形正信号传递浮動反向藏匿因为初始混乱,指挥官难以有效地指挥士兵。

这无疑对已准备就绪的敌军有利,土耳其军队在炮火和机枪掩护下大量打击了最初1.6万名澳纽部队,使他們受重伤且动弹不得。

经过几天的僵持战后,桑德斯认为是时候反击了。

于5月1日发起袭击,在南部登陆点对协约国进行包围。

然而,在防守方面通常需要付出巨大代价时,这次是德軍遭受损失、同盟军成功保住滩头阵地,并使土耳其陷入苦境。

尽管陆上进展微小,同盟国在海上取得了一些战果:5月1日英国戰列艦霍雷特号(HMSGoliath)被土耳其舰队沉没;随后胜利号(HMSTriumph)和威严号驱逐舰(HMSMajestic)被德国潜艇击沉。

英國海軍无法承担如此巨大的损失并撤离许多船只,导致登陆部队再度失去海军建设支援。

整个5月份,双方经历了多次冲突,造成近一半的伤亡。

然而,在阵地上土耳其守住了自己的阵地,战局进入困境并需要有人负责。

英国海軍参谋长费希尔和海军大臣丘吉尔都因此辞去职务。

夏天即将到来,尽管气候导致许多非战斗减员,但英国仍未放弃,不惜代价派遣个新师前往半岛增援。

桑德斯也补充部队,并集结军队迎战。

到8月6日协约军最后一次努力攻击,在澳新军团登陆苏弗拉湾西北部寻求突破。

在这个区域,土耳其的防守相对较薄弱,英国士兵最初的登陆进展顺利。

然而,由于汉密尔顿指挥比较保守,未能及时扩大登陆范围并浪费了战机。

因此桑德斯将军紧急调集两万多援兵从其他防线前来苏弗拉湾,并在山脊上建立了临时防线。

然而英国士兵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他们发动进攻时遭遇到坚定反击,在山崖下无法前进。

即使汉密尔顿亲自指挥也无济于事,土耳其军队的炮火和狙击手多次打败了英国士兵试图占领制高点的企图。

双方投入大量人力资源在此地进行连续5天5夜血战之后,英国部队不得不停止进攻并撤回原有的登陆区域.由于策略失误,汉密尔顿被召回解除职务,并由门罗将军接任。

此后战斗陷入胶着状态,在海滩上双方相持了四个月,撤离加里波利也一再成为讨论的议题。

年11月2日,英国陆军大臣基钦纳视察了战场后不得不痛苦地下令从半岛撤退。

年1月9日,最后一批澳新军团士兵离开了海滩,这场被认为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重要的登陆作战以彻底失败告终。

整个作战过程中,协约国投入了50万人远渡重洋到达这片小小的半岛建起防线,并最终付出17.9万余人伤亡惨重代价。

其中英国损失最多,阵亡人、负伤人;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共有人阵亡、负伤。

而奥斯曼帝国也遭受巨大损失,遇难者数量高达之多,占据受伤断肢。

对于澳大利来说,这是他们历史上遭受到最沉痛罹难的一个事件。

悉尼晨报评论称,此次战役打击了刚建立的新国家民族意识。

年开始时澳大利亚人口约78万,而到年该地区的人口仅较之增加一些不足万。

在蓄谋已久的登陆之战中,澳洲军队损失近2.9万名士兵,近似总人口的0.6%,不可思议的损失规模。

而这场战斗也使得凯末尔将军崭露头角,数年后他成功领导土耳其独立运动并最终赢得现代化国家土耳其,更被尊称为“祖国”的创始者。

如今,昔日加里波利半岛上曾发生过激烈战役之处多数已经变成了农田或其他用途。

唯有苏弗拉湾依旧保留着当时的面貌,并且成为了吸引游客前来参观观光的一个旅游景点。

在阅读本文后,敬请您点击一下“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wangxizhisf.com/amedqh/11567.html